目錄

陰陽格拒:東洋醫學中的病理極端狀態
陰陽格拒是東洋醫學中描述陰陽失衡達到極端狀態的病理現象,表現為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的複雜臨牀症狀。當陰或陽其中一方過盛,導致另一方被排斥或隔絕時,便會形成這種特殊的病機。
陰陽格拒的兩種主要類型
類型 | 病理特徵 | 典型症狀表現 |
---|---|---|
陰盛格陽 | 陰寒內盛,逼迫陽氣浮越於外 | 面紅煩熱但四肢厥冷、欲揭衣被 |
陽盛格陰 | 陽熱熾盛,壓制陰氣無法內守 | 高熱煩渴卻手足逆冷、脈沉伏 |
發病機轉分析
- 陰陽對立加劇:陰陽本應相互制約,但在極端情況下會產生排斥反應
- 氣機逆亂:陽氣被格拒於體表或陰氣被逼出體外,形成「真寒假熱」等矛盾徵象
- 經絡傳導異常:三陰經與三陽經的氣血交接受阻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戴陽證」
臨牀常見於:
– 急性熱病後期
– 慢性消耗性疾病惡化階段
– 臟腑功能衰竭的危重期
診斷要點對照表
鑑別指標 | 陰盛格陽 | 陽盛格陰 |
---|---|---|
舌象 | 舌淡胖潤滑有齒痕 | 舌紅絳乾燥起芒刺 |
脈象 | 脈浮大無根 | 脈沉實有力 |
口渴 | 渴喜熱飲但量少 | 大渴引冷 |
二便 | 小便清長、大便溏薄 | 小便短赤、大便燥結 |
治療原則強調「甚者從之」,需透過:
– 引火歸元(針對陰盛格陽)
– 急下存陰(針對陽盛格陰)
何謂陰陽格拒?中醫理論中的危機病態解析
何謂陰陽格拒?中醫理論中的危機病態解析,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指陰陽二氣極度失衡時,相互排斥而導致病理危象的狀態。當陽氣或陰氣過盛,無法與對立面相容,便會形成「真寒假熱」或「真熱假寒」等矛盾徵候,屬中醫急重症的關鍵病機。
陰陽格拒的臨牀表現
類型 | 病理特徵 | 典型症狀 |
---|---|---|
陽盛格陰 | 陽氣壅盛,排斥陰氣 | 面赤煩躁、卻四肢厥冷(真熱假寒) |
陰盛格陽 | 陰寒內盛,逼迫陽氣外浮 | 下利清穀、卻面頰潮紅(真寒假熱) |
此類病態多見於急性熱病晚期或臟腑功能衰竭時,如:
– 陽氣暴脱時出現「戴陽證」
– 熱邪深伏引發「熱深厥深」
– 寒極生熱導致的「陰躁」現象
中醫強調需透過「反治」法(如以熱藥治假熱證)打破陰陽格拒,恢復氣機交通。辨證時尤重「捨症從脈」,因表面症狀往往與病機本質相反。
何時會出現陰陽格拒?辨識關鍵時機與症狀
陰陽格拒是中醫理論中的危重證候,指陰陽失衡至極端狀態,導致相互排斥。何時會出現陰陽格拒?辨識關鍵時機與症狀需觀察以下特徵:
類型 | 關鍵時機 | 典型症狀 |
---|---|---|
陽盛格陰 | 熱極似寒(如高熱驟降) | 面赤煩躁卻四肢厥冷、口渴但拒飲温水 |
陰盛格陽 | 寒極似熱(如久病暴紅) | 面色蒼白卻顴部泛紅、下利清穀卻身熱不惡寒 |
辨識要點
- 矛盾症狀共存:如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。
- 病情突變期:慢性病惡化或急性熱病轉折階段。
- 脈象異常:陽格陰見脈沉數有力,陰格陽見脈微欲絕卻浮大無根。
高危人羣
- 長期陰虛陽亢者
- 晚期腫瘤或心腎衰竭患者
- 外感熱病誤用汗下法後
註:表格對比兩類格拒差異,助臨牀快速判斷。
何人易受陰陽格拒影響?高風險族羣分析
「何人易受陰陽格拒影響?高風險族羣分析」是探討中醫理論中陰陽失衡問題的核心課題。陰陽格拒指體內陰陽能量對立排斥,導致氣血失調,特定族羣因體質或生活習慣更易受影響。以下整理高風險族羣及其特徵:
高風險族羣 | 主要特徵 | 常見誘因 |
---|---|---|
長期熬夜者 | 陰虛火旺、免疫力下降 | 睡眠不足、作息紊亂 |
慢性病患者 | 氣血兩虛、臟腑功能失調 | 疾病耗損、藥物副作用 |
情緒抑鬱者 | 肝氣鬱結、氣機不暢 | 壓力過大、情緒波動 |
飲食不節者 | 脾胃虛弱、濕熱內藴 | 暴飲暴食、嗜好生冷辛辣 |
中醫認為,陰陽格拒的表現包括手腳冰冷卻煩躁發熱、口乾卻不欲飲等矛盾症狀。上述族羣因體質偏頗或外邪侵擾,更容易出現陰陽失衡狀態。日常調養需針對個人體質,如熬夜者宜滋陰降火,情緒問題者需疏肝解鬱。